辣椒白绢病一般是6月中、下旬开始发病,7月为高峰期,是晚熟辣椒普遍发生的一病害。
1. 症状识别
本病主要危害辣椒茎基部,发病时,病部呈暗褐色水浸状病斑,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,集结成束,向茎上部呈辐射状延伸,顶端整齐,有时菌丝自病茎基部向四周地面扩展。待病斑向左右扩大,环绕茎基一周后,地上部叶片迅速萎蔫,叶片变淡,最后整株枯死,根部被害、皮层腐烂,在病根上产生稀疏的白色菌丝。与地面接触的果实也可发病,使果实软腐,表面产生白无能绢丝状菌体。发病后期在白色绢丝状菌丝体上,产生菜籽状的菌核,初为白色,后为褐色或深褐色。受害后期常引起皮层腐烂,露出木质部。
辣椒白绢病的症状表现
2. 发病规律
由真菌小菌核侵染引起。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越冬,菌核抗逆性强,耐低温,在-10℃不丧失生长力,在自然条件下经过5-6年仍有萌发能力。环境条件适宜进,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危害,随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菌核。白绢病的菌丝不耐干燥,发育最适温度为32-33℃,最低8℃,最高40℃.PH1.9-8.4,最适PH5.9。在田间主要借雨水、灌溉水、肥料等传播蔓延,椒地潮湿、高温,植株密度大,行间通几透光不良,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的田块易发病。
辣椒白绢病的症状表现
3. 防治方法
(1)与禾本科作物轮作,最好是水旱轮作。
(2)结合整地,每亩施入50-100kg消石灰,调整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性。
(3)加强田间管理,增施硝态氮肥料,及时拔除病株,带出田外集中烧掉。病穴及其四周撒消石灰,控制病菌扩展。
(4)发病期间,在植株的茎基部及其四周地面撒施五氯硝基苯药土(70%五氯硝基苯0.5kg拌湿细土15-25kg),每亩用五氯硝基苯1.0-1.5kg,每次相隔2周,连续2次。也可用50%代森铵800-1000倍液、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灌根。此外,用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25%丙环唑微乳剂3000倍液喷淋植株茎基部,能有效抑制该病发生。也可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%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1份,对细土100-200份,撒在病部根茎处,防治效果明显。
【本文摘自邹学校的《辣椒遗传育种学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告知,我们立即删除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