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流域地区春季栽培的辣椒,最迟收获至10月。为了满足市场需要,延长鲜椒供应时间,椒农们开始探索秋延后大棚辣椒生产栽培技术。
1.品种 这茬辣椒生长前期要经受夏秋季高温,后期又遇冬季寒冷气候,因此要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。要求较耐热、耐寒、抗病,尤其较抗病毒病。例如线椒选择川优16号、川优18号、川优19号;牛角椒选择皱牛角1号、特大川椒、薄皮椒1号较为适宜。
2.育苗 长江流域7月上中旬播种。秋季栽培大苗定植时气温高,一定要护根育苗,带育苗基质定植,防止根部受损,有利大田定植后快速缓苗生长。因此选用现成的营养团或塑料钵装填现成的营养基质。亩播种量依据品种种子大小粒确定,如川优16号1000粒重7克用种量需30克左右;如川优19号1000粒重5.5克用种量需25克左右。为防治病毒病,种子经预浸泡2小时后,用10%磷酸三钠浸种15分钟,或用20%病毒A800倍液浸2~3小时,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播种。可将消过毒的种子直接点播在营养团、钵内。播种后用草帘覆盖在苗床上保湿降温。出苗后及时揭去覆盖物。育苗床最好设在保留顶膜并加盖遮阳网的大棚中,也可临时搭1.2米高的遮阴棚育苗。晴天中午前后盖遮阳网。为了防蚜,棚架顶部盖银灰色遮阳网,四周围尼龙沙网,或在苗床四周挂几条银灰色薄膜带,有较好的驱蚜、防病毒病的作用。正常天气上午10时盖遮阳网,下午5时揭去。阴雨天可将遮阳网揭去。遇雨加盖塑料薄膜避免暴雨冲倒苗或引起苗徒长,雨停后及时揭膜。定植前数日揭去遮阳网炼苗,让小苗适应大田气候。
育苗期间保持营养基湿润,早晚浇清水。避免灌大水和用热水、污水浇苗。浇根不浇叶。苗期一般不追肥,必要时追施稀薄腐熟人粪尿或0.5%的尿素水。定植前重施一次送嫁肥。定植前一天浇水,便于起苗。
苗期注意防治猝倒病、疮痂病、炭疽病、疫病,尤其要提早预防病毒病。蝼蛄是秋椒苗期的大敌。
3.定植 老菜地土壤要消毒,每亩撒施石灰150公斤,并灌水泡田,田里保持水深10厘米,浸泡20天,水面盖农膜杀菌消毒效果更好。
大田要早耕、深耕、炕晒。结合整地施基肥,每亩施腐熟厩肥2000~3000公斤,复合肥40公斤。苗龄30天左右,秧苗有7~8片叶时定植。一般亩栽4000株。栽后浇足定根水,棚架顶部盖农膜及遮阳网,以防雨降温。
4.管理 秋延后辣椒要求在9月至10月开花结果,11月保适温促果实膨大,寒冬腊月保温防冻,果实在植株上保鲜。管理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。
(1)水肥管理。定植后二、三天之内浇水要适度,第四天要停水,以利发根。要避免浇水过多,高温高湿引起烂根。定植成活后至11月中旬浇水以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为原则,防止突干突湿,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,要逐渐减少浇水,以保持土壤和空气湿度偏低为宜,可有效防治病害,减少死株和烂果。秋椒施肥切忌氮肥过多,以免引起植株徒长。将复合肥溶于水中进行浇灌最好。定植后10~15天,每亩追施5~8公斤;盛果期再追施1~2次,每次亩施10-~15公斤复合肥。后期温度降低,根系吸收能力减弱,可进行叶面追肥,如喷0.5%的磷酸二氢钾加0.2%的尿素,或喷0.5%的三元复合肥。
(2)温光管理。前期设法降温,在棚膜外加盖银灰色(或黑色)遮阳网,棚四周昼夜大通风,当外界最高气温降至26~28℃,揭去遮阳网。夜间气温降至16℃以下,加盖裙膜,盖严棚膜,但白天温度高仍要通风。随着气温的下降要加强防寒保温。当夜间气温低于12℃时,在大棚内扣小棚。气温低于8℃,小棚上加盖草帘或无纺布。如果最低气温降至-2℃以下时,可在小棚上先盖一层草帘,然后盖小棚膜,再在上面盖草帘。这样既可保温,又可防止棚膜上的水珠滴到辣椒上产生冻害。采用这套保护设施,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正常年份,秋辣椒可以安全越冬。为改善光照,小棚上的草帘及农膜每天都要早揭晚盖。
(3)植株调整。对生长势弱的植株及时摘除1~2层花,促进植株生长健壮。若植株生长势过强而徒长,可多喷施波尔多液,加500 倍高产宝液。这样既有抑制徒长的作用,又可防治发病。也可喷1次50mg/kg多效唑。正常生长的植株摘除门椒以下的侧枝。为促进着果,可用40~50mg/kg的防落素喷花,使辣椒多开花,多结果。11月下旬后对植株摘顶,并摘除无效花和空枝。集中养分生长已结的果,使果实充分长大。
5.采收 门椒要及时采摘,以防坠秧。以后按市场需求采收,尽量后延到元旦、春节上市,可提高产值。